一般人提到高血壓多聯想到心血管疾病,但臨床上發現約 30% 的高血壓患者與頸椎病有關,俗稱頸源性高血壓。

頸源性高血壓主要由頸椎退化或骨質增生(骨刺)、椎間盤突出、韌帶增厚等病變刺激或壓迫頸椎交感神經,導致血壓升高。好發於 40–50 歲,男性多於女性。現代人過度使用 3C 產品,九成以上成年人可能存在頸椎問題。

辨別方式:若後頸部疼痛、頭痛或頭暈等頸椎症狀出現時血壓升高,而症狀緩解後血壓下降;或在牽引、手法治療頸椎時血壓可下降 20–30 mmHg,但治療間歇又升高。頸源性高血壓對降壓藥較不敏感,但對頸椎治療效果相當明顯。

若降壓藥效果不佳並伴頸椎症狀,建議拍 X 光或核磁共振,以排除頸源性高血壓。不建議大量吃降壓藥,因血壓降太快可能導致腦缺血後遺症。